留法必看!诈骗预警信号及典型案例解析!

留法必看!诈骗预警信号及典型案例解析!

by : 一分钱·圆圆的脑袋智慧多发布于 : 2025-08-13更新于: 2025-08-131700

在国外生活,除了享受新的环境、美食和朋友,也要留点心防着各种“坑”。不少骗子专盯着留学生、新来的人下手,用一些看似正常、其实很套路的方式骗钱——比如用私人邮箱、WhatsApp找你聊事儿,催你马上转账,或者冒充学校老师、使馆工作人员来套你的信息。刚到一个新地方,难免对流程不熟、怕错过机会,这正好让他们有机可乘。多知道一点套路,多留个心眼,就能少掉很多坑,守住钱包也守住安心。

 

一、非官方沟通渠道(WhatsApp、私人邮箱)

诈骗者往往不通过官方平台(如学校官网、使馆邮箱、学校官方微信/公众号)与你联系,而是使用:

  • WhatsApp、Telegram 等私人聊天工具;
     
  • Gmail、Outlook 等私人邮箱;
     
  • 社交平台私信(如Facebook、Instagram);
    这些非官方渠道降低了追踪难度,也让人放松警惕。
     

👉 提醒:正规机构通常会使用带有官方域名的邮箱(如@univ-paris.fr@campusfrance.org)进行联系

 

二、要求预付款或提供验证码

诈骗常见手法包括:

  • 要求你“先支付手续费”“押金”“解锁费用”;
     
  • 引导你提供短信验证码、银行卡验证码或其他认证信息;
     
  • 表示“缴费后立即发货/录取/确认名额”。
     

👉 提醒:不要提前转账给不明对象,也不要泄露验证码、银行卡密码等敏感信息

 

三、制造紧张气氛,催促行动

诈骗者在谈话中会故意营造紧急氛围,如:

  • “名额只剩最后一个”;
     
  • “不转账今天就失效”;
     
  • “这是最后一次机会”;
     
  • “48小时内不回复将取消资格”。
     

👉 提醒:正规流程都有明确的截止时间,不会用“紧急催促”逼迫你立即付款或操作

 

四、利用语言障碍或文化差异

诈骗者可能利用你:

  • 法语邮件/合同不熟悉
     
  • 不了解法国常规办事流程
     
  • 害怕错过机会、急于办妥手续;
     

例如:发来一封“看起来很专业”的法语邮件要求你转账,你因为害怕错过签证/宿舍/课程就轻信了。

👉 提醒:遇到看不懂的邮件或文件,一定找可靠的同学、学长、老师帮忙确认

 

五、冒充官方或熟人、熟悉的组织

骗子常假冒:

  • 法国高校招生办老师;
     
  • Campus France 官员;
     
  • 银行客服;
     
  • 华人机构、留学群里“热心人”;
    甚至是:伪装成你认识的同学/朋友账号,用中文和你聊天骗你转账。
     

👉 提醒:不要仅凭头像、昵称判断身份,有疑问时通过其他方式核实对方身份(如电话回拨、从官网查邮箱等)。

 

诈骗案例:

案例1:假房东骗押金

一名中国留学生在Facebook群组看到“巴黎三区独立公寓出租”,与发布者通过WhatsApp沟通。对方称急出租,要求通过银行转账支付一个月押金并预付租金。转账后对方失联,房源是盗用真实房东的照片。

案例2:伪造警察查身份

两名“便衣警察”在巴黎地铁站拦下一名亚洲面孔学生,要求其出示护照和银行卡,称“涉嫌洗钱”。对方声称需带卡核查账户,骗取银行卡后迅速取款。

案例3:假兼职刷单骗局

受害者通过微信群结识“代购招聘者”,对方引导其通过平台下单并“提前垫付”,声称任务完成后返还本金和佣金。初期返利后,对方以“任务未完成”“金额不达标”为由拒绝返款。

案例4:快递关税短信钓鱼

受害者收到“Colissimo快递”短信,称“包裹需补交3.99欧关税”,附带钓鱼链接。点击后跳转至仿真付款页面,填入卡号后银行卡被盗刷上百欧。

案例5:假冒中国使馆电信诈骗

受害人接到“使馆电话”,对方全程讲普通话,自称中国驻法使馆人员,称其护照涉案,必须转账配合调查,否则将“遣返”或“冻结账户”。受害人因恐惧汇款数千欧元。

*文中的图片链接素材来源于网络,一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©

0条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