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陪伴了我十一年的丑兔子承载了太多它不该承受的喜怒哀乐

我不是一个喜欢毛绒玩具的人,从小到大买的玩具无数,但唯有这两只小兔子保留到了现在。这是我妈妈在我10岁的时候给我和姐姐的。那个时候父母特别忙特别忙,忙到在我十六岁之前,我们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。所以在得到这个玩具的很长一段时间,我是发自内心的高兴,我觉得妈妈还是记得我们的,她还是爱我们的。

我羡慕同学能吃到爸妈做的菜,生病的时候能得到父母的关心,每年都能和父母一起过生日。
小学,我只有一件事是最期待的也是最失望的也是最害怕的,就是每个学期的家长会,最期待我爸我妈来帮我开家长会,最失望的也是家长会上我的位置永远是空的,最害怕的是看到别家孩子的爸妈都坐在自己孩子的位置上,只有我的是空的。
一切看似平平淡淡的事情对我来说却成了奢望。
从小我听到最多的话就是来自同学的谩骂“野孩子”,来自同学父母的“好可怜”,更过分的我都听过。

小学五年级的时候,我以为我已经习惯的接受别人的谩骂。直到有一个男孩子骂我没妈养,父母不要我了,随之我就和他吵起来了,那个男孩子吵急眼了就开始骂我妈,我当时二话没说就和他打起来了,虽然我被打的有点惨哈哈哈。很老套的电视剧情节,艺术果然源于生活🤣
说实话我也不清楚为什么我会保留这对兔子到现在,可能是不甘心吧。最开始我真的很爱惜它们,因为这象征着我单方面的爱得到了回应,但后来意识到不管我受了多大的委屈,他们也只会淡然接受,所以兔子成了我的发泄桶,我只要受委屈了我就锤这个兔子,抱怨为什么我父母不在身边,别人都有父母撑腰,就我没有,再后来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失望,我已经对他们不抱有任何期望了,这对兔子于我而言也仅仅只是装饰品。

从最开始的委屈到失望到怨恨再到现在的平淡,我花了五年。
我曾经看过一句话:“你和父母的关系,决定了你和这个世界的关系。”当一个从小缺爱的,和自己的父母都没有建立过亲密关系时,长大后再想和外人建立亲密关系,就会发展出各种防御机制来避免抛弃。我的防御机制非常简单粗暴——不发展感情。只要我能制止源头,就没人能伤害到我。无论是亲情,友情还是爱情,我从始至终从未动摇过我的想法。我从小到大最亲近的人只有我姐和我闺蜜,是她们在我最需要帮助最需要关爱的时候陪着我。
今天说了一堆废话,略微有些跑题,见谅!!

ps我和我闺蜜是在小学一年级认识的,在我自我认知成熟后我基本就没有接受过其他人的善意,即使他们对我真的很好,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说我是冷血动物。
9点赞607阅读
可能喜欢

- ...
10条评论